文章关键词:
不久,在李志超等人的推动下,广西民族学院成立了铜鼓研究室,万辅彬也申请到了铜鼓研究的第一笔经费。1985年,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西博物馆联合组织了以万辅彬为组长的铜鼓研究课题组,引入铅同位素质谱分析、声频频谱分析、圆板振动模式等科技考古方法进行研究。随后,万辅彬又对铜鼓的铸造年代、古代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考证、铜鼓的调音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万辅彬表示,目前中国铜鼓研究会已经将全世界现存的铜鼓情况基本梳理清楚,也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铜鼓研究的数据库,但是对于科技考古来说,取样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今后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与考古部门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关键词:万辅彬;铜鼓;研究;五七干校;考古;李志超;科技;同位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数民族
做过科教电影编辑,下过“五七干校”,用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万辅彬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命运多舛”。谈起过往,年近80岁的万辅彬的记忆出奇地清晰、准确。
万辅彬大学时期就读于安徽大学物理系。多才多艺的他大学时期很活跃,担任学校文艺部部长、校报记者、广播员。1963年大学毕业后,由于文字功底扎实,平时表现出色,又懂理工科知识,他进入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工作,成为一名编辑。初入职场,他踌躇满志,写剧本、拍片子,但后来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直到1973年,广西教育局一行到文化部“五七干校”选拔高校教师,万辅彬才有机会走向教师岗位。时光飞逝,转眼30年过去,2002年从校领导工作岗位退休后,万辅彬一如往常,往返于住所和科技楼办公室之间,继续在教学研究岗位上默默耕耘。
“耳提面命未能忘,指点迷津始顺航。”提起自己的研究历程,万辅彬在诗中这样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志超。
万辅彬在赴澳大利亚访学时,已经开始进行中国早期物理学发展史的研究。1985年1月,赴京参加学术会议的万辅彬和李志超在北京中关村同住一间客房。在聊天中,李志超认为,基于国外二手材料做的物理学史研究意义不大,应就地取材研究少数民族的文物,比如对南方少数民族铜鼓进行科技考古。李志超的一席话,为万辅彬的研究开启了新的天地。得益于李志超的推荐,万辅彬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室考古首期培训班。不久,在李志超等人的推动下,广西民族学院成立了铜鼓研究室,万辅彬也申请到了铜鼓研究的第一笔经费。
“铜鼓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瑰宝之一。在这么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我自认为最有意义的研究就是铜鼓研究。”万辅彬表示。
广西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其中就包括流传千古的青铜艺术瑰宝——铜鼓。铜鼓艺人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众多国家的民族之中。铜鼓研究曾是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当时,铜鼓研究者已经在类型、纹饰、族属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中越铜鼓学界,关于铜鼓的起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利用科技手段对铜鼓的起源、声学原理、矿料来源等方面进行研究,仍是一片空白。万辅彬的研究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1985年,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西博物馆联合组织了以万辅彬为组长的铜鼓研究课题组,引入铅同位素质谱分析、声频频谱分析、圆板振动模式等科技考古方法进行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铜鼓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广西北流型古代铜鼓的铅同位素考证》的发表,在铜鼓学界引起了很大影响。万辅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将整个实验过程做成纪录片,对研究过程做了“另类”的学术笔记。随后,万辅彬又对铜鼓的铸造年代、古代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考证、铜鼓的调音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万辅彬与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铜鼓文化不仅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也成为广西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对于铜鼓及科技史研究,万辅彬认为,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已经出现了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出现了显著的汇合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研究课题的需要,使自己的认识接近于客观实际,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从单一角度研究单一学科,而是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研究。铜鼓不仅是一部民族文化百科全书,也是丰厚的民族科技史资料宝库。铜鼓研究者应该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去对铜鼓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得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当然,铜鼓的研究也有遗憾之处。万辅彬表示,目前中国铜鼓研究会已经将全世界现存的铜鼓情况基本梳理清楚,也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铜鼓研究的数据库,但是对于科技考古来说,取样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今后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与考古部门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工作了40多年,万辅彬主导的科技史研究室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院。2019年12月,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下设技术史、科技史文献、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与社会等四个研究室和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两个省级平台以及科技考古实验室。
万辅彬尤喜古体诗词,常填词以言志。在年逾古稀之际,万辅彬仍然满怀激情。他在《调寄“满庭芳”·七十初度感怀》中写道:老骥志存万里,桃李颂,春秋倾情。登高处,放怀吟啸,大道且徐行!
时至今日,万辅彬仍然在铜鼓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他的铜鼓研究早已超越国界,他的弟子们也将继续沿着他倡导的科技人类学研究道路走向更加深入的研究领域。